新乡市

石藤斋砚边随笔清明节探访南阳光武帝刘


石藤斋砚边随笔——清明节探访南阳光武帝刘秀故里

作者/王凤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清明节今年放假3天,节日期间我们姊妹几个一行到龙凤公墓祭拜父母,踏青郊游。期间影视重大题材制片人苏总亦从京城返乡祭拜父亲去世一周年活动,受朱会长之托委托王总和我特邀请苏总前往南阳一行,利用清明节假日时间考察汉光武帝刘秀在南阳生活活动足迹,为《光武中兴》拍摄积累素材。此行由徐校长开车我们一行三人驱车前往滑县接苏总过郑州接刘总前往南阳,晚上8点40分到达目的地和朱会长汇合,饭后宾馆入住,第二天便开始考察探访千古一帝汉光武帝刘秀当年生活战斗过的足迹。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一说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一说今河南省南阳县瓦店镇),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

刘秀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推行度田令,打击地方豪强,缓解土地兼并;设立台阁制,强化皇权;改革监察制度,提高刺举职权,以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措施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轻徭薄赋,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居安思危,勤于政务,躬行节俭,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

考察组一行在朱会长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宛城区瓦店镇刘营村,据说是刘秀的故里。大家到得村口瓦店镇崔镇长在此已等候多时,见面后大家并没有过多寒暄便直奔目的地。崔镇长找来当地上年纪的两位老人,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刘秀在此生活的种种传说故事,并带领大家一起观看了三通古碑,古碑是明万历年间所立,一通为“汉光武帝故里”,一通为“贵人乡”,一通字迹已难以辨认,此处为南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此向东米还有一棵千年古槐,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屹立在学校广场,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刘秀神奇的传说。

后来了解到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这个名字对于全国人民来说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河南人来说可能也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对于南阳当地人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瓦店镇历史悠久,曾是水陆码头,交通发达。因为这个镇西依白河,白河古称“淯yu水”,天然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水运直通汉江长江,陆路则为云贵两广官道。商业繁荣,有“小长安”和“铜瓦店”之称。

南阳有南都帝乡之称就缘于瓦店镇,汉光武帝的故乡就是在这里,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西汉初,置济阳县,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济阳县域包括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部和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西南部;县治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四十里外固阳镇)。他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当年稻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钦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和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依,只好回到祖籍舂陵乡(今南阳宛城区瓦店镇),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新朝天凤年间(公元14年―公元19年),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西汉时,瓦店称为小长安,属淯阳县。东晋以后称为林水。元代时,始称瓦店。明清时期,为瓦店保,属南阳县;为南阳县京襄通道重要驿站,称为林水驿。年2月,改为瓦店中心乡;同年12月,改为瓦店区。年12月,由瓦店乡改为瓦店镇。

目前境内现存众多名胜古迹,如光武祠、邓禹桥、贵人乡碑等。如今的瓦店镇第二初级中学原名光武中学,校址为宛南名刹——泉庄寺。如今的瓦店镇第二初级中学学校院内还有一棵一千多年的古槐树,相传就是当年刘秀他把马鞭杆扎在这个地方,后来,竟然奇迹般地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据《资治通鉴》记载,此地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光武帝的生死之战。刘秀两兄弟率族人起兵,夺取棘阳后,打算进攻宛县。清晨,大雾弥漫,经过此地时,与王莽的军队相遇,两军在此激战,起义军大败,刘秀宗族几十人遇难。王莽的军队乘胜向南进军,在两河之间扎营。

此时,刘秀的哥哥刘演临危不乱,表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尽散家产,赏赐将士,并说服新市,平林各路义军,共同抗敌,一举击败王莽的军队,向北兵临宛城。

也许是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人们在此建了一座“光武祠”,后来,佛教盛行,遂改祠为“泉庄寺”。

瓦店镇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瓦店镇也是南阳市的经济重镇之一,瓦店人正以拼搏向上的精神大步向前,把家乡装扮得更加美丽!

南阳到底是不是刘秀的故里,目前仍争议不断,不管在哪个平台,每次写到汉光武帝刘秀籍贯的时候,评论区或者消息里,总会有一些来自南阳的朋友,出来指正说:“刘秀是我们南阳人”,“谁说他是湖北人?”,“不懂不要乱说”,激动之情,顺着网线都能感受到。

“刘秀,是湖北人”,这句话,仿佛成了南阳人心中集体的伤痛,不可触碰。

那么,历史上的刘秀,到底是今天的河南人,还是湖北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做一下历史小考。

史书里的籍贯

根据《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也就是说,《后汉书》在开篇,就已经明确指出了刘秀的户籍地:南阳郡的蔡阳县。

刘秀生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属于西汉末期的人物。当时的南阳郡,北起今天河南省境内的熊耳山,南至湖北省随县的大洪山,西部的边界,在今天湖北省十堰市的龙山,东部,则以河南省叶县的大观世脑为分界线,辖区范围包括整个南阳盆地,以及今天湖北省随州市、襄阳市的部分地区。

西汉的南阳郡,一共有36个县,郡治在宛县,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蔡阳县,是其中的一个县,位于南阳郡的南部。

从史籍记载的角度来讲,“刘秀,是南阳人”,这句话是史实,因为,不管是蔡阳县,还是南阳市,都属于西汉的南阳郡。但是,此南阳,非彼南阳,古代的南阳郡和现在的南阳市,已经不是一个概念。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算,汉代的蔡阳县,现在隶属于湖北省枣阳市,县治遗址在枣阳市锯湾镇的古城村附近。因此,以今天的视角来说,“刘秀,是湖北人”,这句话是现实,在逻辑上也是成立的。

刘秀家族:四世于章陵

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之孙,他的六世祖长沙定王刘发,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由于母亲唐姬不受宠幸,又是醉酒之后的产物,刘发在世的时候,没有得到汉景帝宠爱。

汉景帝前元二年三月,公元前年,刘发被册封为长沙王,王卑湿贫国,封王之后,刘发离开京师,去了贫穷、偏远且潮湿的封地。刘发,一共做了28年长沙王,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公元前年去世,他死后,长沙王的位置,由嗣子刘庸继承,也就是后来的长沙戴王刘庸。刘秀的五世祖刘买,不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嗣子,后来被分封到了零陵郡泠[líng]道县的舂[chōng]陵乡(今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刘买去世后,葬在零陵郡的舂陵乡,史称舂陵节侯买。

舂陵侯的爵位,传到刘买的孙子刘仁的时候,刘仁以舂陵乡的地势低,空气潮湿为理由,向汉元帝刘奭(liúshì)提出申请,希望能用减少食邑的方式,换取一个北方的封地,获得了汉元帝批准。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舂陵考侯刘仁,与从弟,也就是光武帝刘秀的爷爷,巨鹿都尉刘回,一起带着宗族子弟,从零陵郡泠道县的舂陵乡,迁到了南阳郡的白水乡,并将白水乡,改名为舂陵乡,继续使用舂陵作为封号。南阳郡的白水乡,位于今天湖北省枣阳市城南30里的吴店镇。

舂陵位于今湖北枣阳南,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家乡,《后汉书·光武帝纪》称刘秀是“南阳蔡阳人”,怎么一下子舂陵又成了刘秀的家乡呢?这里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当时,人们的宗族观念还非常强烈,所以刘秀家族并没有脱离整个刘氏宗族,他们均以舂陵为聚居之地。《汉书·地理志》南阳郡辖有舂陵,并解释说:“侯国,故蔡阳白水乡。”据此知舂陵所在的白水乡,本系蔡阳管辖,刘仁徙封之后,方改称舂陵,分离为一侯国。《后汉书·光武纪》“南阳蔡阳人”之说,当是从大的地理范围讲的,也是沿用了旧说。

刘秀的爷爷(皇祖)刘回和父亲(皇考)刘钦,死后都葬在南阳郡的舂陵乡,墓地的名字,建武二年的时候,名为昌陵,后改为章陵,也就是说,刘秀的祖坟,在湖北。

建武六年春正月丙辰,公元30年,刘秀参照刘邦登基后,升级丰县和沛县待遇的先例,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免除了当地老百姓的徭役。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刘秀参照皇家园陵的规格,在章陵县为舂陵考侯刘仁、舂陵康侯刘敞建了庙,又下诏给零陵郡的官吏,让他们逢年过节在当地祭祀舂陵节侯刘买、舂陵戴侯刘熊渠。从舂陵节侯刘买,到舂陵康侯刘敞,一共经历四世。建武十九年春正月庚子,公元43年,祖庙建好之后,始祠舂陵节侯以下四世于章陵,正式在章陵县祭祀先祖。

那么更确切的说湖北枣阳的吴店镇和南阳的瓦店镇哪里才是刘秀故里——舂陵的切确地呢?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刘秀本人:生在河南,长在河南

虽然说刘秀的祖坟在今天的湖北省,但是,刘秀本人,一直到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28岁那一年,才带着宾客回到自己的老家舂陵。

刘秀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度过的。

刘秀的出生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40里的堌[gù]阳镇,这里是汉代济阳县的县治所在地。刘秀的父亲刘钦,在汉哀帝建平元年前后,担任济阳县的县令,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日的夜里,公元前5年1月15日,刘秀在济阳县的县舍里出生。

刘秀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当时,他的叔父刘良,在今天的安徽省萧县担任县令,后来,抚养刘秀长大。显示刘秀与萧县有过交集。刘秀有没有在萧县生活过?是否在安徽长大成人?什么时候离开萧县?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

刘秀在长安求学

《后汉书》记载说,王莽天凤中(天凤一共6年,中,一般指中间的那年,有时也指第一年),公元16年前后,刘秀22岁左右,才前往京师长安求学,学习《尚书》。也就是说,刘秀9岁至22岁的这段时间,有可能一直在安徽萧县,但是,刘秀登基后,没有去过萧县的记录,也没有关于萧县赏赐的记载,与他人聊天的过程中,也没有提到过萧县,这段经历存疑。

刘秀在南阳郡

成家立业在南阳

刘秀喜欢农业,王莽地皇三年之前,刘秀从长安毕业到28岁的这段时间,生活重心在宛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在那里贩卖谷物,做粮食生意。生活重心在宛县,如今的瓦店镇,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似乎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刘秀从长安毕业到28岁的这段时间居住在瓦店无疑了。

在宛县经商期间,刘秀与李通等人相识,一帮人经常在一起聚会、喝酒、闲聊天。好日子没过多久,不知道什么原因,刘秀在宛县得罪了人,为了躲避宛县的官吏,刘秀就带着家属,跑去了新野,投靠他的姐夫邓晨,在新野认识了后来的妻子阴丽华。

但是,刘秀在新野待了没多久,又因为犯事,被新野的官吏抓进了大牢,在狱中,由于得到了市吏樊晔的照顾,没怎么挨饿。

王莽地皇三年,天下连年发生蝗灾,盗贼四起,南阳又发生了饥荒,刘秀的粮食生意,彻底做不下去了,于是心一横,与李通等人商量之后,决定起兵讨伐王莽,然后带着宾客回到了老家舂陵。

刘秀与阴丽华结婚的时间

一年后,刘秀在昆阳大败王莽大军,带着胜利的消息和喜悦的心情回到了宛县,在宛县迎娶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阴丽华,即后来的光烈皇后。

刘秀晚年在洛阳

从地皇三年起兵,到更始元年王莽被杀,刘秀讨伐王莽的战争,其实只用了2年时间就结束了,加上后来与刘玄、刘盆子争夺皇帝权力的斗争,西汉末年的战乱,总计就4年时间。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丑,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鲔[wěi]举城投降,随后,刘秀的车驾进入洛阳城,当天入住南宫却非殿,正式定都洛阳。到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刘秀的足迹,都是以洛阳为中心展开,除了短暂的御驾亲征,或者巡视郡国之外,其余时间,多数都是在洛阳度过的。

汉光武帝刘秀

纵观刘秀的一生,河南无疑是比故乡还要故乡的情感归宿,兰考、南阳、新野、洛阳这些河南省的历史名城,都有刘秀经过时留下的足迹,这也许就是河南人对刘秀拥有如何浓情的原因。

次此南阳一行朱会长带领大家除考察了刘秀故里还考察了光武大帝园区、阴丽华故里、古南阳关、云阳古镇、石头村、鸭河水库、鸭河风景区、周庄新村、周同宾故居、山陕会馆、赊店酒香特色创意园、大山农业科技园、鸭河工区等地。

清明节假期虽短,但过得非常有意义,虽然南阳去过多次,探访过武圣诸葛亮的足迹,医圣张仲景的足迹,科圣张衡的足迹……如今又和朱会长、苏总、王总等一起探访汉光武帝刘秀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足迹,今天以此文记录下我们曾经的过往,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河南、我们的南阳、我们的光武大帝。

历史的天空是开放的,探寻历史的过程,是难得的穿越时空的体验,让我们一起感受与历史人物在同一蓝天下共同呼吸、生活、交友、成长、进步……律动的脉搏吧!

作者简介:

王凤年,生于河北廊坊,祖籍山西太原,现居河南新乡。号红雨、石藤,别署红雨轩、石藤斋、石藤山房。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师从于黄永玉、王金岭先生。现为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人大书画院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客座教授,新乡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著有《红雨诗集》、《石藤斋砚边随笔》、《红雨画-道语录》、《王凤年题画诗选》、《石藤文集》等,出版有《王凤年作品集》、《王凤年花鸟画选集》《大匠之门——王凤年作品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angshizx.com/xxszy/4386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