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

河南省下辖的18个市,每个市的市名是怎么


河南地处中原,古代就是各个政权的必争之地,现在河南仍是粮食大省。河南现如今有17个市,那么每个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历史渊源。

郑州市,河南省省会。年,东魏孝静帝将颖州改名郑州,这是最早的郑州。因为当初是郑国地盘,取其“郑”字。之后改为荥州。隋开皇三年(年),实行州、县二级制,又将荥州改名为郑州。开皇十六年(年),隋改郑州为管州,隋大业二年(年),管州复称郑州。之后名字和辖区虽有更改,但是名字一直用到今天。

开封市

简称“汴”,古称大梁,汴州、汴梁、汴京。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

开封名字的由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郑庄公在这里驻仓城,修筑粮仓,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为启封,本来西汉时期叫“启封”,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于是将“启封”改为“开封”。

洛阳市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水灭火,应为水德,于是就把地名改的也带有“水”,就把雒阳改为洛阳。

平顶山市

平顶山这个名字其实从年才开始使用,因其市区北面的山为平顶,所以叫作平顶山市。

安阳市

《史记·秦本纪》说:“秦昭襄王五十年攻魏,王龁从张唐拔魏国宁新中邑更名安阳。”意思就是:秦昭襄王五十年即公元前年,秦将王龁率张唐等人攻克魏国的宁新中邑,并改名为安阳邑。安阳名字从

鹤壁市

鹤壁名字的由来是“鹤栖南山峭壁(鹤在南山的峭壁休憩)”。周朝诸侯国卫国第18代国君卫懿公非常喜欢鹤,在宫廷朝歌的西北等处养鹤,古诗“仙鹤栖于南山峭壁(鹤喜欢在南山的峭壁休憩)”而得名。

新乡市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年)4月,南越国(今广州一带)国相吕嘉谋反,汉武帝派兵前去讨伐。元鼎六年(前年),汉武帝巡视至新中乡,得到斩获吕嘉首级的消息,改新中乡为获嘉县。隋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六年(年)划汲县、获嘉县两县组成一个新县,取原“新中乡”首尾二字为县名,“新乡”由此见诸史册。

焦作市

古代称三川郡,河内郡,荥阳郡,年9月8日建立焦作市。关于焦作名字由来说法有二:一是炼焦煤的作坊,因为焦作地区以前煤炭资源丰富,所以有很多炼煤的作坊,久而久之就叫焦作了。二是在元代许恒所写的《鲁斋遗书》中说明是焦家作坊而来,焦是一个姓氏,焦家人在焦作地区开设烧制瓷器的作坊,远近闻名,人们在不断的称呼中由“焦家作坊”简化为了焦作。

濮阳市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濮阳地区位于濮水之北,所以叫作濮阳。

许昌市

魏国魏黄初二年(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许昌曾经也是古代“许地”。

漯河市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明嘉靖三年(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改“螺”为“漯”。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年1月升格为省辖市。

三门峡市

年3月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

南阳市

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秦初,置南阳郡,为全国36郡之一。“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北为阳)而得名。

另外有《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日南阳。”

商丘市

据史载,商族始祖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唐代的睢阳,民国十八年(年),起开始称商丘。

信阳市

三国之时,魏国在此设弋阳郡。这是信阳设郡的开始。北宋时,在申州的基础上,改设义阳郡。宋太祖赵光义即位后,义阳之名称就犯了皇帝之名讳。因此义阳郡就被改为信阳郡。之后被元明清沿用。

周口市

“周口”因水得名,也因水而兴,最初“周口”是周家开的渡口,所以名叫“周家口”,明朝初年,一户姓周的人家,将此地作为渡口可以为过往的商旅提供靠岸休息的场所,随着漕运的发达,由最初的沙河北岸扩展到了南岸,开辟了一个“周家口”渡口,因此,这里也逐渐兴盛起来,“周家口”也因此得名。

驻马店市

驻马店之名初见于明代,作为古镇,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明宪宗成化十年(年),崇简王朱见泽就封汝宁,在此建庄并设驿站。由于这里自古交通便利,八方辐辏,官宦过往,商贾云集,驿差穿梭,其驻马投宿的客栈马店甚多,驻马店的称谓由此而来。

济源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

这就是河南省十八个市名字的由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angshizx.com/xxszy/4384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