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张逸菲/文见习记者宋若旻图/视频
他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在这里得到温暖,迎来命运的改变
今年是新乡市西鲁堡村的阳光村存续的第18个年头,创建人丁巧荣,也从刚刚退休、成为了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太太。
“阳光村”创建人丁奶奶
从年,接受第一批服刑人员未成年的子女开始,到后来帮助特困家庭、或者父母有严重残疾的儿童,阳光村已走出多位孩子,年9月,还有两个孩子顺利考上了大学。孩子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在这里得到温暖,迎来命运的改变。
简单的土豆火腿肠,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年12月,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一行来到“阳光村”的这天,阳光村的午餐,是土豆炒火腿肠、配大米饭。
米饭老早就蒸上,帮厨的大妈们掐着表,点儿一到,油锅一起,孩子们十一点四十放学,到家后,洗洗手就能吃上热饭。
每个孩子领到饭后都很有礼貌的感谢食堂的工作人员
阳光村从来不接受现金捐赠,丁巧荣会跟爱心人士耐心说好,“不要捐钱,算不清……您要是有能力,给我们送些米面粮油、菜肉蛋奶就好;我们这日用品管够,孩子们的文具和体育用品也不缺。”
所以,食谱由“天”定,每天吃什么,纯粹看爱心人士捐什么。一同来捐衣物的志愿者杨子,已经是阳光村的常客了,“有什么吃什么,”杨子说,“我吃过面条、包子……大锅饭,真的香!”
丁巧荣站在餐厅门口,一边唤着刚放学的孩子们洗手吃饭。
土豆炖得很烂了,配着切成片的火腿肠,咸香咸香的,十分下饭。这帮11:40放学的都是小学生,十来个人,乖巧地坐在长条儿的餐桌两旁,每个人面前是一份菜、一碗米饭。
今天的午饭是一小碗土豆炒火腿肠
丁巧荣教导得好,孩子们很规矩,吃饭能做到“食不言”,认真地把饭菜吃完,如果不够再去找阿姨添,最后将饭碗放在北面墙下的大盆内。
吃完饭并不能立刻睡午觉,午间阳光正好,十余个孩子搬着小凳子,一起挤到院子西侧的乒乓球台上写作业;写完作业后,不知道谁又找出来一本益智读物,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研究。
“阳光村”中的孩子们正在趴在乒乓球桌上做作业
一个瘦条条的小豆丁抱着本四年级的语文书,这个看上去六七岁的男孩,已经十岁了,掂了掂,也就30来斤重,“你不好好吃饭吗?”我们问。
叫陈琨的小男孩有点害羞,“我吃得挺多的。”“每次吃完还得添饭,”一旁的大妈说,“这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就是长不高、吃不胖。”
留下来的这些人,都是出于对这些孩子们的爱
现在的阳光村,是年从之前的危房搬过来的。一个四四方方的长方形院子,北边和东边形成了一个“L”型的二层小楼,孩子们的宿舍在北面的一楼、厕所、厨房和餐厅都在东面。
“阳光村”中孩子们的宿舍
剩下就是个大大的院子,只要大晴天,这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阳光村”,阳光毫不吝啬地洒满整个院落,一窝小猫都趴在地上晒着太阳。
加上丁巧荣,一共有五人在阳光村帮忙,剩下的大妈们都是她以前的同事和朋友,她们年纪都不小了,但腿脚利索、脑子活络。“把快递领了!”丁巧荣接了快递员的电话,冲着离大门最近的一位大妈喊道,转身又对着厨房大妈喊,“该炒菜了!”
留下来的这些人,都是出于对这些孩子们的爱。可事实上,18年前,丁巧荣成立阳光村的初衷,只是想给自己的退休生活找点事做,“我也实话实说,刚退休时闲不住,就想给自己找个事做,”退休前,她在机关单位工作,退休后有退休金,如果不成立这个阳光村,她的退休生活应该与保健养生、含饴弄孙相关。
可自从接触到第一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后,慢慢的,她开始割舍不下了。
从开始的服刑人员子女,到后来的特困家庭、或者父母有严重残疾的孩子,随着阳光村越来越被熟知,被送来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
~年是阳光村最艰难的几年,阳光村完全变为个人经营,丁巧荣的全部工资贴进来也远远不够,“那么多孩子要吃饭,”她回忆,“有时四处求人,送过来一些粮食让孩子们吃。”
“能独立生存,我就放心了”
阳光村的成立虽然是“无心插柳”,可随着与孩子们的接触,丁巧荣“刹不住车”了,不少孩子一两岁就到了阳光村,几十个孩子一起长大,18年间,已经有多个孩子从阳光村走出去。
丁巧荣对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如数家珍。18年的养育,如今最大的孩子已经20多岁了,在外地打工,孩子很知道感恩,逢年过节会给她和阳光村寄点东西,丁巧荣很不高兴,她会再把钱转给孩子。
“阳光村”中的孩子,脸上干涩起皮
“他们有孝心,我高兴,”丁巧荣说,“但是都刚工作,自己也没什么积蓄,只要他们能够独立生存,我就放心了。”
但这还抵挡不住孩子们想要报答她的心。有一年生日,吃完晚饭,丁巧荣坐在屋子里看电视,孩子们突然排着队从门口一个个来到她面前,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幅画,上面还写了字,“奶奶,祝您生日快乐,健康平安!”
“谢谢奶奶给我一个家。”“我有好多兄弟姐妹,奶奶,我很幸福。”
丁巧荣抚摸着孩子们最真挚的祝福和话语,眼泪控制不住地滴到一张张画上,她的生日一定是大点的孩子给弟弟妹妹们说的,她看到还有人捧着一顶帽子和围巾,这是在外上学,没能在家的孩子送给她的,一瞬间,她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吃的苦、受的累都值。
“我希望阳光村的孩子们,都能阳光、乐观、向上,”丁巧荣说着对孩子们的期许,这些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们,因为父母不在身旁,需要时刻注意着他们的心理变化,“孩子们有的不愿意说,需要我们观察,比如有人吃饭时突然胃口不好,若有所思的,我就得私下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
即使没有好的,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
不少人都知道阳光村,还有家庭条件很好的父母,专程带孩子来阳光村体验生活,富裕家庭孩子满身名牌,丁巧荣不希望阳光村的孩子们出现自卑、或贪慕虚荣的心,“我教孩子们,永远不要自轻、自贱,人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她坚定地说,“想要什么,就要脚踏实地靠自身努力获得。”
“今年(年)9月,我们阳光村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还都是二本学校!”丁巧荣很骄傲,“这俩孩子从没上过辅导班,他们如果有像城市里孩子的教学资源,肯定能考得更好。”
正说着,一个高中男孩骑着电动车进院,他跟丁巧荣打了声招呼,丁巧荣叫住他,从裤兜里掏出钱,男孩晚上要上晚自习,不回家吃饭,丁巧荣让他自己买些东西,别饿着,“这个明年就考大学了,学习不错,他说想考北京体育大学呢!”
阳光村不接受捐款,只接收米面粮油、菜肉蛋奶。丁巧荣说,自己从没算过,维持阳光村的运转,每天都花多少钱,这样算太累了,也没有意义。孩子们的衣物、文具、体育用品暂时都足够,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各种粮食。这里的孩子与普通家庭孩子不同,午餐一个简单的土豆火腿都能吃的津津有味,如果您愿意伸出援手,在食物上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营养,我们将感激不尽。
每年凛冬,河南商报记者就会跋山涉水,寻找那些需要“雪中送炭”,但仍不坠青云之志的孩子和成人,架起公益的桥梁,为其送去社会的热心和温度。至今,河南商报“暖冬”公益活动已经坚持到了11个年头。
今冬,恰逢中原消费金融五周年之际,河南商报暖冬与中原消费金融真诚携手,发起“善行中原·为生活奔跑者助力”中原消费金融五周年系列公益活动。我们期冀在这个寒冬,凝聚中原大地的磅礴善意,为暂处逆境的人们送去温暖,帮他们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阔步前行。善行中原,期待您的参与,我们一起加油。您想帮助人,或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欢迎联系我们,河南商报-。
编辑:李英旋熊子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angshizx.com/xxsjt/43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