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仓颉研究一枝独秀。在了解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仓颉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深深为他们严谨的精神所佩服。本文将从县情简介、地名考探、以及个人设想等方面,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浅谈原阳县有关仓颉地名考探的具体情况。一、中州原阳,希望之乡。百度可知,原阳县属河南省新乡市,地处豫北平原,南临黄河,北面是余河通道,地势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地貌属黄河冲积平原,其地理坐标东经自.36~.15度,北纬34.55~35.11度,其四邻,东接封丘,西邻武陟、获嘉,背靠新乡、延津,南于中牟和郑州郊区隔河相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县辖4镇8乡2个办事处(其中原武镇、桥北乡、祝楼乡和龙源街道办事处委托新乡市平原新区管委会管辖),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年11月1日零时,原阳县常住人口人。原阳古称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自秦汉至元代,先后出过13位官抵宰相之职的著名历史人物。有张良刺秦古遗址,有保存完好、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末清初民宅夏家院,以及陈平祠、张苍墓、毛遂墓、玲珑塔等名胜古迹。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二、曾居阳武,有史可查。关于仓帝居阳武的记载有多部史书可考。《春秋·元命苞》:“仓颉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授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望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通鉴纲目》曰:“仓颉生阳武葬利乡。”《皇览》:“仓颉姓侯冈,冯翊人,居阳武,葬衙之利乡亭南墓。”《史记》曰:“仓颉居阳武葬利乡。”(白水网文章)观阳武县志引路史禅通纪曰:“仓帝居阳武南葬利乡。”然而论述最具全面的是上古史的权威书籍《路史卷六禅通纪》曰: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上天作令,为百王宪。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掌指而创文字形,位成声具,以相生为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亚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礼乐以兴,刑法以着,为政立教,领事辨官,一成不外。于是而天()之蕴尽矣。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备,于以存平记注,乃着绩,别生、正名、孚号,而升封于介丘,纪文字以昭异世,而文治日昌矣。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南。书,人(?)之。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这些典籍概括起来,至少表明三层意思:其一,仓帝如何造字。其二,仓帝生葬之地在阳武。其三,仓颉后代有哪些姓氏。以上史书反映了一个观点:仓颉是阳武人,居阳武,都阳武,生衙地,葬利乡。可见仓颉与阳武的息息相关。三、地名传承,有据可考。“阳武”作为古地名,在中国有几处?据河南原阳仓颉研究爱好者别云秋考证,基本情况如下。(一)县级一处,相对来说,具有唯一性。作为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的阳武只有一个,就是今原阳县。虽然作为村名的有两处,一是山西有阳武一村、阳武二村,但是均与仓帝无关。二是白水有“杨武”村,但“杨”与“阳”并非一字。由此而言,仓颉所居阳武,就是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二)县内16处,相对较多,具有说服力。原阳为古阳武中心地带,为黄河之要冲,历史上有多次水患,改变原地貌的大水患达67次之多。即便如此,仓帝建都阳武的传说与地名居多,原阳人以特有的方式记住了这位上古造字帝王,现存16处地名与圣迹有关。1、帝城。仓颉建都处,位于今县城北三公里,亦称棣城城棣,春秋时为会盟处。今有城庄、蔡地城、刘地城、高地城、蒙地城五个村庄在原址上建立。地下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棣”、“地”皆“帝”之谐音,实为仓帝都城的遗址。2、衙地。位于县城东部,以太平镇为中心方圆几千米。太平镇东西各五千米,有东衙寺、西衙寺两个村庄。东衙寺北一千米即仓帝诞生处侯冈,现有村庄南留侯居此。衙地属史皇氏部落的祖居地与演兵场,设寺为供军炊与拜祭。东衙地尚有仓颉双井留存。3、南留侯。居城东十五千米处,为古衙地。传说仓帝出生之地。解放后尚有仓帝庙3间,内供奉仓帝年轻时塑像,约三十岁,傍有两护卫塑像,香火不断。年因办农场被毁,如今侯冈犹在。村民传说,侯冈上的谷仓帝庙五顷四大,规模宏伟,碑石林立,后毁于战火。相传庙址古为仓帝大院,房屋众多,内设兵器厂,有42盘铁匠大炉,以供军需。今于旧址重树仓帝故里碑,村民筹资建庙。4、指挥寨。位于县东十五公里,在故里北两公里。古为仓帝抗击炎帝指挥中心。仓颉造字遭炎帝姜明反对,出兵攻打,仓颉分兵布寨顽强抗击。大获全胜,驱逐姜明西迁,遂自立为帝建都于帝城,称阳武国,亦称中朝。延续一百一十年基业。与此相邻还有挡(党)寨,严(闫)寨,堵寨,皆为古兵寨。5、利乡。位于县城北一带,有十八杏兰为村。县志载:杏兰地方为古利乡,有仓颉墓,利乡与衙地相邻。此处岗峦起伏,多植杏树、兰花,四季飘香。古代因地势较低,濮水从此发源,黄河溢出,出水顺畅,因而命为利乡,古有利乡亭与仓颉墓相邻。6、颉凹。仓颉陵所在地。在仓颉帝城北十九里杏兰地方,因年代久远,陵墓变为凹地,当地人称颉凹。今遗址犹存。解放前尚有守墓人居住村庄,名贺庄。今迁出,庄冈犹在。此地颇有龙虎之气,乃帝陵风水宝地。7、三陵塚。位于城东十五里,乃帝王之陵,现有村庄曰沙岭,实三陵之遗韵。村民们说,此地原是三个大沙堆,人们在岭上居住,今已成一个几千人的大村庄。此村多名士贤达,文化底蕴丰厚。传说借了仓颉爷的光。是否仓颉陵待考,三陵塚为县志记载古迹,有历代名人题咏。8、仓圣祠。在今原阳城内北街与城隍庙比邻,内有仓颉神像,四目灵光,神威异常。仓帝造字种种画像及石刻。民国县志保留了其外景图,并载此为我县所独祀。九、谷堆造字处。在县城东1.5千米,仓都帝城南邻,是仓颉造字遗存。古名方古阜,是阳墟山之一。谷堆因天雨粟而得名。相传文字成下了一场谷子雨,祝贺造字成功。仓帝称谷城堆,在此建仓,派族人舂米供族人食用。后来也成村庄。今有米庄与谷堆村相邻。秦张苍看重此地,死后在此建墓。年,北大学生在此考古,发现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遗存,今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桂刘庄。在县北,距仓帝陵1.5千米。传为上古仓帝造字、鬼哭处。仓颉造字,鬼哭狼嚎,遗迹被文字记载,齐聚此岗哀嚎。仓帝派兵镇压,仓皇出逃,称此处为鬼溜岗。留守士兵长期驻扎,后为村庄,因庄名欠雅,遂改为桂刘庄。此村犹在。11、玄扈。古称扈地、扈亭。在县城西20千米,是扈姓发源地。《水经注》载:扈亭在郑州荥阳北卷县,为会盟地,今在原阳境内。洛汭乃洛水与黄河交汇处。古黄河道偏北,洛水来汇,接近扈地。因此,称玄扈洛汭,是仓帝南巡登阳墟山见神龟负书之地。12、查地(帝)、小留村。在原阳县城东北10千米。黄帝查访仓颉处,黄帝为了统一中华,看中仓帝文字,渡过黄河,居住小留村在查帝村访到仓颉,促膝谈心,遂成大业,当地以村为纪念。13、文定、献功。在查地北是文定六书之地。仓颉造字,足迹遍阳武,居此村与黄帝研究,最后敲定,献于黄帝,黄帝为之庆功祝贺,在查帝与文定之间搭庆贺台,亦称献功台。此有南、北献功村尚在。文定、献功、查帝、小留四村相邻,人们用地名记住了仓颉归顺黄帝这段历史。此处古有文明寺以纪念文字发明。14、白水。亦称白沟,在旧县城东。《水经注》曰:白沟水在县城东1千米,东西长50步,南北20步,也叫白马渊,是济水流徙、人称白水。宋时曾设白水驿站。原阳故有白水之称。15、阳武。古因仓帝建国而得名,实为古代中原的代名词。在春秋以前,它包括郑州、中牟、封、兰考商丘东整个豫北地区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仓颉建都造字地。秦时置县,县城位于今县城东南14千米,自秦后历史变迁,阳武县虽然依然存在,但管辖范围逐步缩小,最后保留了核心部分,即今日的原阳县,县城因没于河,多次搬迁。唐武德四年,定格在今县城。阳武因地理位置居中,自古帝都皆居此及周边如开封、郑州、商城皆旧阳武地。16、双井。位于县城东15千米,南留侯南1千米,据传为仓颉双井。据说二井相通,从一井掉洛的物品可从另一井中捞出,堪称一奇。在我看来,五千年华夏发展史,文明在中原,无可辩驳;仓颉居阳武,有待考探。新乡市原阳县仓颉文化研究队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去伪存真的严谨精神值得学习。清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在做了南阳知府,面对三国名人诸葛孔明的躬耕地是在南阳还是在襄阳之争,最终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撰写了一副传世名联:“心系朝廷,原不在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仓颉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知识财富,既然有仓颉遗迹在,我们就应该加以保护和充分利用,没有必要在孰是孰非上浪费精力。因为仓颉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求同存异、考真探疑,发扬创造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才是我们对仓颉最好的纪念。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成立于年10月,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陕西省民政厅登记管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社会团体。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的业务范围为:研究仓颉造字和汉字文化关系,仓颉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与发展;组织举办传统文化、民俗非遗、书画艺术、陶瓷根雕、古村落保护、乡村文化振兴、工艺茶器等有关的会议培训、游学研讨、标准制订、专著编撰等。欢迎有志于从事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民俗非遗、书画艺术、乡村文化振兴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等加入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angshizx.com/xxsjt/438643.html